《潼关》原文

网上有关“《潼关》原文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《潼关》原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希望能够帮助到您。

《潼关》原文:终古高云簇此城,秋风吹散马蹄声。河流大野犹嫌束,山入潼关不解平。

1、出处:《潼关》是清末政治家、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。

2、译文:久远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,阵阵秋风吹散了“得得”的马蹄声。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,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平坦。

3、创作背景:此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,为光绪八年(1882年)。此年春,诗人从浏阳起身,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的甘肃兰州。途经潼关,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,由衷写出了这首赞美之诗。

4、诗歌主旨:表现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、勇往直前、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。

对《潼关》的赏析:

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。潼关地处陕西、山西、河南三省交界点,南邻华山群峰,东望豫西平原。诗人立马城关,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,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,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,但气势却不见缓和,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。

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,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,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、耸入云天,一座座争奇斗艳,唯恐自己显得平庸!自然,所谓大河“犹嫌束”、群山“不解平”,全是黄河、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。

潼关翻译和原文

《潼关》表达了作者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,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、奋发昂扬的心态。

《潼关》

近代 谭嗣同

原文:

终古高云簇此城,秋风吹散马蹄声。

河流大野犹嫌束,山入潼关不解平。

译文:

久远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,阵阵秋风吹散了“得得”的马蹄声。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,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平坦。

扩展资料:

此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,为光绪八年(1882)。此年春,诗人从浏阳起身,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。途经潼关,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,由衷写出了这首赞美之诗。

《潼关》是清末政治家、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。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,下临黄河,形势十分险要;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,马蹄声声,被秋风吹散,点明时间和旅程;三、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。

百度百科-潼关

《潼关》的原文和翻译如下:

《潼关》的原文:

终古高云簇此城,秋风吹散马蹄声。

河流大野犹嫌束,山入潼关不解平。

《潼关》的翻译:

久远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,阵阵秋风吹散了“得得”的马蹄声。

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,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平坦。

《潼关》词句注释:

潼关:关名。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,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。

终古:自古以来。

簇:丛聚。

河流:指奔腾而过的黄河。

束:约束。

不解平:不知道什么是平坦。其中“解”字的意思是懂得。

《潼关》赏析

《潼关》是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。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,下临黄河,形势十分险要;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,马蹄声声,被秋风吹散,点明时间和旅程;三、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。全诗豪迈奔放,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,含蓄又生动。

整首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,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、昂扬进取的心态。诗人在这首诗中所呈现出的,是一种扩张式的、外拓型的心态。这是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。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,即将就此展开。

以上内容参考:百度百科-潼关

关于“《潼关》原文”这个话题的介绍,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,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!

本文来自作者[悦琳琳]投稿,不代表碧途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.nbtudor.com/nbtu/1239.html

(16)
悦琳琳的头像悦琳琳签约作者

文章推荐

发表回复

作者才能评论

评论列表(3条)

  • 悦琳琳的头像
    悦琳琳 2025年09月10日

    我是碧途号的签约作者“悦琳琳”

  • 悦琳琳
    悦琳琳 2025年09月10日

    本文概览:网上有关“《潼关》原文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《潼关》原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希望能够帮助到您。《潼关》原文:终古高云簇此...

  • 悦琳琳
    用户091005 2025年09月10日

    文章不错《《潼关》原文》内容很有帮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