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神文言文什么意思

1. 关于语文古文,"精神"一词在文言文中什么意思

"精神" jīng shén

(1) 指意识、思维、神志等

精神为之。——汉· 王充《论衡·订鬼篇》

(2) 又

俱用精神。

精神复旧。——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
(3) 指内容的实质所在;主要的意义

译者没有体会原文的精神

(4)活力;精力

精神饱满

(5)活跃;有生气

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

(6)意志

不挠之精神。——孙文《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》

牺牲精神。

天地万物的灵气。礼记.聘义:「气如白虹,天也。精神见於山川,地也。」

心神、神志。儒林外史.第五回:「精神颠倒,恍惚不宁。」红楼梦.第二十五回:「精神渐长,邪祟稍退,一家子才把心放下来。」

(本文摘自《汉典》)

2. “精神”用文言文怎么说

神、气、精、灵、魂。

一、神:精神

登斯楼也,则有心旷神怡,宠辱偕忘。——宋· 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
译文:在这时登上这岳阳楼啊,就会心胸开阔,精神愉快,荣耀和屈辱一并忘却。

二、气:指精神状态,情绪

未尝敢以矜气作立,惧其偃蹇而骄也。语出唐代柳宗元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

译文:从来不敢用骄傲的心理去写作,恐怕文章盛气凌人而又狂妄。

三、精:精神;精力

人死精亡而形存。——《论衡·论死》

译文:人死后精神消失而形体存在。

四、灵:指人的精神状态

不可内于灵台。不可入于灵府。——《庄子·德充府》。注:“皆谓心也。”

译文:不可放在灵台。不可以进入到心灵。

五、魂:精神,神志 。

魂悸以魄动。——唐· 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

译文:魂害怕因魄动。

3. 这段文言文什么意思

你看玉柔润而有光泽,体现的是“仁”的品质;质地致密而坚刚,是“智”的表现;虽然有棱有角,但不割伤人,这是“义”;玉体正而下坠,像谦恭待人的君子,这叫“礼”;玉制的乐器,你敲击它时,发出的声音清亮悠长,不敲时马上就停止(没有余音响个不停),这才算真正的“乐”;美和丑互不掩盖,是什么就是什么,是“忠”;色彩明明显显表露于外,丝毫没有隐掩,这就是“诚实”;玉的精气如白虹上达于天,这是通“天”;玉埋在山川之中,它的精气显现于山川,这是通“地”;人只要手执圭璋,就可以在交际中直接通达,这不正和有道德的人无所不通一样吗?这就是“德”!天下的人没有不看重玉的,这正如天下人没有不看重万物运行所遵循的规律———“道”一样,

4. 古文什么意思

(1) (形声。从手,安声。本义:用手向下压或摁)

(2) 同本义 [press down]

按,下也。谓手抑物使下。——《说文》

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。——《史记·绛侯周勃世家》

项王按剑而跽曰。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记》

缇骑按剑而前。——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
则以一平板按其面。——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·活板》

(3) 又如:按电钮;按铃;按手印

(4) 控制;抑止 [control;restrain]

以按徂旅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皇矣》

按强助弱。——《管子·霸言》

赵简子按兵而不动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召类》

何不按兵束甲。——《资治通鉴》

若街亭有兵把守,即当按兵不行。——《三国演义》

(5) 又如:按下此事不提;按不住心头怒火

(6) 考察,考验 [examine]

按诛五人。——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
影胡公按部。——《明史·海瑞传》

(7) 又如:按杀(查实处死);按讨(查验究治)

(8) 打 [strike]

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。——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序》

(9) 又如:按曲(击节唱曲);按键;按拍(打拍子);按板(拍击板眼);按鼓;按丝竹;按乐;按风琴

(10) *** ,用手在人身上推、捏、揉 [massage]

其治导引按蹻。——《素问·异法方宜论》

按金驹,立长沟,枇杷落尽茱萸秋。——袁宏道《拟古乐府》

(11) 又如:按跷(抚摩导引)

(12) 巡视 [perambulate]

遂西定河南地,按榆溪旧塞。——《史记·卫将军骠骑列传》

(13) 又如:按察(巡行视察);巡按(官名);按察司(官名。提刑按察使司的简称。明、清时一省的司法和检察机关);按临(按察考核;巡行到达)

(14) 通“安”。安置;安定 [emplace;resettle;arrange for]

余悉除去秦法,吏民皆按堵如故。——《汉书·高帝纪》

按抚柔氐三千余落,拨徙以实关中。——《三国志·郭淮传》

这样可以么?

5. 下面这段文言文什么意思

原文:

聪明睿智天也,动静思虑人也。人也者,乘于天明以视,寄于天聪以听,托于天智以思虑。故视强则目不明,听甚则耳不聪,思虑过度则智识乱。目不明则不能决黑白之分,耳不聪则不能别清浊之声,智识乱则不能审得失之地。目不能决黑白之色则谓之盲,耳不能别清浊之声则谓之聋,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则谓之狂。盲则不能避昼日之险,聋则不能知雷霆之害,狂则不能免人间法令之祸。书之所谓治人者,适动静之节,省思虑之费也。所谓事天者,不极聪明之力,不尽智识之任。苟极尽则费神多,费神多则盲聋悖狂之祸至,是以啬之。啬之者,爱其精神,啬其智识也。故曰:『治人事天莫如啬。』

众人之用神也躁,躁则多费,多费之谓侈。圣人之用神也静,静则少费,少费之谓啬。啬之谓术也生于道理。夫能啬也,是从于道而服于理者也。众人离于患,陷于祸,犹未知退,而不服从道理。圣人虽未见祸患之形,虚无服从于道理,以称蚤服。故曰:『夫谓啬,是以蚤服。』

知治人者其思虑静,知事天者其孔窍虚。思虑静,故德不去。孔窍虚,则和气日入。故曰:『重积德。』夫能令故德不去,新和气日至者,蚤服者也。故曰:『蚤服是谓重积德。』积德而后神静,神静而后和多,和多而后计得,计得而后能御万物,能御万物则战易胜敌,战易胜敌而论必盖世,论必盖世,故曰『无不克』。无不克本于重积德,故曰『重积德则无不克』。战易胜敌则兼有天下,论必盖世 *** 人从。进兼天下而退从民人,其术远,则众人莫见其端末。莫见其端末,是以莫知其极,故曰:『无不克则莫知其极。』

译文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听力、视力和智力是自然生成的,它们的动静思虑是人为的,人为的是指,要依靠自然生成的视力去看,依靠自然生成的听力去听,依靠自然生成的智力去思考。所以视力用得过度,眼睛就不明;听力用得过度,耳朵就不灵;思虑过度,智力的认识功能就混乱。眼睛不明,就不能判断黑白界限;耳朵不灵,就不能区别清浊声音;智力的认识功能混乱,就不能弄清得失根据。眼睛不能判断黑白颜色就叫做盲,耳朵不能区别清浊声音就叫做聋,心智不能弄清得失根据就叫做狂。盲就不能躲避白天的危险,聋就不能知道雷霆的危害,狂就不能免于社会法令予以惩罚的灾祸。《老子》所说的“治人”,是说的适应动静的节律,节省脑力的消耗。所说的“事天”,是说的不要用尽听力、视力,不要用过智力认识功能的限度。如果完全用尽,就会过度费神;过度费神,盲聋狂乱的祸害就会到来,因此要节省。节省是指爱惜精神,节省脑力。所以《老子》说:“治人事天没有比得上节省的。”

众人用神浮躁,浮躁就浪费,浪费叫做侈。圣人用神安静,安静就少费,少费叫做音。节省作为一种方法,产生于大小规律。能够节省,也就是服从于大小规律。众人遭受灾患,陷入祸害,仍不知退,而不服从大小规律。圣人虽然不曾看见祸患的苗头,就虚静无为地服从于大小规律,这叫“早服”。所以《老子》说:“正因为圣人节省,所以能够早服。”

懂得“治人”的人,他的思虑安静;懂得“事天”的人,他的器官畅通。思虑安静,旧德就不会丧失;器官畅通,精气就每天摄入。所以说“不断积德。”能使旧德不失,新的精每天到来的人,就是“早服”的人。所以《老子》说:“早服,指的是不断积德。”积德然后神静;神静然后精气多;精气多然后计谋得当;计谋得当然后能驾驭万物;能驾驭万物,打仗就容易胜敌;打仗容易胜敌,理论就必然称雄于世;理论必然称雄于世,所以说“无往不胜。”无往不胜本于不断积德,所以《老子》说:“不断积德就无往不胜。”打仗容易战胜敌人,就会拥有天下;理论必然称雄于世,民众就会服从。进可以拥有天下,退可以使民众服从,这种法术非常深远,众人也就看不到它的首尾;看不到它的首尾,因此不能知道它的究底,所以《老子》说:“无往不胜,就没有人知道他的究底。”

6. 请问这段文言文什么意思呢

阴符经

观天之道,执天之行,尽矣。——认识宇宙的奥妙,乃至执掌宇宙的运行,人生就完备了。

(丰铭按:一个“观”字,一个“执”字,显示了道家时不我待的进取精神。“尽矣”,广延之即为“这是智慧生命追求的极致”。)

天有五贼,见之者昌。——宇宙间有五种形迹难以捉摸的物质,能够发现它们的人就有了昌盛之道。

(丰铭按:五贼——即五行——古人将万物运行归纳为五种相互作用的规律——推广言之即道。为什么说能够发现利用五行功用者昌呢?这就涉及到五行的妙用了。五行的作用关系除了基本的生克,还有相冲、乘侮等复杂的作用关系。五行涉猎广泛,拿火和金工业应用上的关系举个例子:

旺木生火—火旺则金熔—工业冶炼

相木生火—火相金才成器—锻造修饰

土泻火休—金火相安—譬如发动机与汽油等休火

水相火囚――火被金乘――打火机利用火石的摩擦点火

水旺火死――火被金侮――金属的利用反客为主,这个应用的更广泛,比如电线可见。

世间早已见用五贼了,所以才有今日之荣昌局面。还是那句话,古人的知性感受、古人的抱负理想,是在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持下逐步深化和实现的。在古人眼里,世间事物莫不可归类于五行,反之,五行作用的利用也可以影响甚至左右事物的发展。其实古人也只是借五行讲世间的规律。)

五贼在心,施行于天,宇宙在乎手,万化生乎身。——人能够认识五行的运化规则,进而将之实施运用于宇宙自然。这样宇宙都成了我们的工具,所有事物都与我们心息相关了。

(丰铭按:这句的意思是,反夺五行造化,在于一心运用。)

天性,人也。人心,机也。立天之道,以定人也。——宇宙自然的所向,(现阶段的结晶)就是人。而人的心灵意识,又是其机要所在。宇宙自然所遵循的规律,也是人类行为的规范。

(丰铭按:单解释“机”有些抽象,但说到“契机”就好理解了,其实两者在这里意思差不多。四两拨千金的那个着力点,保持飞机不失衡的那个力量,各个影响事件的切入点都是机。)

天发杀机,移星易宿。地发杀机,龙蛇起陆。人发杀机,天地反覆。天人合发,万化定基。——天象要是反常,星宿都要移位。大地要是反常,龙蛇都要由地上奋起。人如果反常(搞起破坏),天地都要变迁动容。人要是与大自然合理共处,世界就安定稳固了。

(丰铭按:什么叫天人合发呢?就是互相补益,大自然提供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物质、环境,人类则合理利用乃至改造大自然,比如沙漠绿化、开发无害能源而停止开采矿藏……)

性有巧拙,可以伏藏。——事物的性质有巧有拙,我们可以有针对的加以利用。

九窍之邪,在乎三要,可以动静。——九窍是邪恶物的入口,其中眼、耳、口是要点,可以通过动静机宜把握好。

火生于木,祸发必克。奸生于国,时动必溃。知之修炼,谓之圣人。——火生于木,火燃烧时必然把木“反”克。奸党生于一个国家,这个国家孳养出奸党时体制也就溃败了。知道这个道理而修炼,我们称之为圣人。

(丰铭按:火生于木,木生火时自己也被焚燃了,这对于木来说是祸。这两个比喻是用来说明邪念与心性的关系。邪生于心,心必克溃的意思,要想邪不入心,就要如上面所说的动静妙然间。)

文言文《李悝谏其君》原文及翻译

译文

自夏商周三代之后,王道衰落而霸道盛行。孔子、孟子去世后,圣

学颠覆而邪说横行,教的人不肯再教圣学,学的人不肯再学圣学。行霸

道的人,窃得与先王相似的东西,借助外在的知识来满足私欲,天下的

人竞相模仿他们,圣人之道因此被丛生的荆棘阻塞了。

人与人之间彼此 效法,每天所关心的只是富强的技巧、倾诈的阴谋和攻伐的战略。只要

能够欺天骗人得到一时的好处,可以获取声名利益的方法,人人都去追

逐。比如管仲、商鞅、苏秦、张仪这种人,简直数不胜数。时间一长,

人与人之间的斗争、掠夺,祸患无穷,人与禽兽夷狄几乎没有两样,霸

术再也行不通了。此时,世上儒者感慨悲痛,他们搜寻从前圣王的典章

制度,在焚书的灰烬中拾掇修补,其意图正是要恢复先王仁道。但是,

距离圣学的时代太遥远,霸术的广泛流传已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,即便

是贤慧之人,也不免深受霸术的薰陶。如此,他们希望讲明修饰,以求

在现实生活中重新发扬光大,但所作的努力反而增加了霸道的势力范围。

相对来说,圣学的痕迹再也极难找到了。于是,产生了训诂学,为了名

誉传播它;产生了记诵学,为了显示博学去谈论它;产生了词章学,为

了华丽去夸大它。如此沸沸扬扬,竞相在天下争斗打闹,不知有多少人!

面对万径千蹊,人们无所适从。世上的学者,如同走进了百戏同演的剧

场,处处都是嬉戏跳跃、竞奇斗巧、争妍献笑之人,观者瞻前顾后,应

接不暇,致使耳聋眼昏,神情恍惚,成天在那里胡乱转悠,乐不知返。

他们仿佛精神失常,连自己的家竟也不知在哪。其时,国之君也被这些

主张弄得神魂颠倒,他们终生从事无益的虚文,自己到底说什么也一无

所知。有时,虽有人觉得这些学问的荒谬怪诞、零乱呆滞而卓然奋起,

欲有所作为,但他所能达到的,只不过是为争取富强功利的霸业罢了。

圣人的学问,越来越晦暗;功利的习气,越来越严重。

其间,虽也有人 推崇佛老,但佛老的观点始终不能消除人们的功利之心。虽也有人曾综

合群儒的主张,但群儒的主张最终也不能破解人们的功利之见。功利的

毒汗,已深深渗透到人的心底骨髓,积习成性,时至今日已达几千年之

久。世人在知识上彼此炫耀、在权势上彼此倾轧、在利益上彼此争夺、

在技能上彼此攀比、在声誉上彼此竞取。那些从政为官的人,主管钱粮

还想兼事军事刑法;主管礼乐还想兼事官员选拔。身为郡县长官,还想

提升到藩司和臬司;身为御史,又窥视着宰相这一要职。不能作那样的

事,就不能担任兼管那件事的官;不通晓那一方面的知识,就不能谋求

那方面的名誉。记诵的广博,恰好滋长了他的傲慢;知识的增多,恰好

让他去为非作歹;见闻的广泛,恰好使他恣意狡辨;辞意的华丽,恰好

掩饰了他的虚伪做作。因此,皋、夔、稷、契不能兼作的事情,现在,

刚入学的小孩子都想通晓他们的主张,穷尽他们的方法。他们树的名义

招牌,都是为了什么共同促进天下的事业,但真正的意图是,以此为幌

子来满足他们的私欲,实现他们的私心。

唉!凭如此的积习,凭如此的 心志,而又讲如此的学术,当他们闻听圣人的教导,就把它当成累赘包

袱,从而格格不入,如此看来,此举也就不足为怪了。因此,他们认为

良知并不完美,认为圣人的学问是无用之术,这也是势所必然的了。唉!

士者此生,又岂能求得圣人的学问?又岂能讲明圣人的学问?士者此生,

以学为志,不也是太劳累,太拘泥、太艰难了吗?唉,真可悲啊!有幸

的是,人心中的天理始终不会泯灭覆没,良知的光明,万古如一日。那

么,倾听了我所讲的拔本塞源的主张,一定会恻然而悲,戚然而痛,拍

案而起,如决口的河水,一泻千里而势不可挡!若非豪侠之士,自觉勇

敢地奋起,我又对谁寄予厚望呢?

原文

三代之衰,王道熄而霸术昌。孔孟既没,圣学晦而邪说横,教者不

复以此为教,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。霸者之徒,窃取先王之近似者,假

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已之欲,天下靡然而宗之,圣人之道遂以芜塞。相仿

相效,日求所以富强之说,倾诈之谋,攻伐之计。一切欺天罔人,苟一

时之得,以猎取声利之术,若管、商、苏、张之属者,至不可名数。

既 其久也,斗争劫夺,不胜其祸,斯人沦于禽兽夷狄,而霸术亦有所不能

行矣。世之儒者慨然悲伤,蒐猎先圣王之典章法制,而掇拾修补于煨烬

之余,盖其为心、良亦欲以抚回以先王之道。圣学既远,霸术之传,积

渍已深,虽在贤知,皆不免于习染,其所以讲明修饰,以求宣畅光复于

世者,仅足以增霸者之藩篱,而圣学之门墙,遂不复可睹。于是乎有训

诂之学,而传之以为名;有记诵之学,而言之以为博;有词章之学,而

侈之以为丽。若是者,纷纷籍籍,群起角立于天下,又不知其几家。万

径千蹊,莫知所适。世之学者如入百戏之场,戏谑跳踉,聘奇斗巧,献

笑争妍者,四面而竞出,前瞻后盼,应接不遑,而耳目眩瞀,精神恍惑,

日夜遨游淹息其间,如病狂丧心之人,莫自知其家业之所归。

时君世主 亦皆昏迷颠倒于其说,而终身从事于无用之虚文,莫自知其所谓。间有

觉其空疏谬妄,支离牵滞,而卓然自奋,欲以见诸行事之实者,极其所

抵,亦不过为富强功利,五霸之事业而止。圣人之学曰远日晦,而功利

之习愈趋愈下。其间虽尝瞽惑于佛老,而佛老之说卒亦未能有以胜其功

利之心。虽又尝折衷于群儒,而群儒之论终亦未能有以破其功利之见。

盖至于今,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,而习以成性也,几千年矣。相矜

以知,相轧以势,相争以利,相高以技能,相取以声誉。其出而仕也,

理钱谷者则欲兼夫兵刑,典礼乐者又欲与于铨轴,处郡县则思藩臬之高,

居台谏则望宰执之要。故不能其事则不得以兼其官,不通其说则不可以

要其誉。记诵之广,适以长其敖也;知识之多,适以行其恶也;闻见之

博,适以肆其辨也;辞章之富,适以饰其伪也。是以皋、夔、稷、契所

不能兼之事,而今之初学小生皆欲通其说,究其术。其称名僭号,未尝

不曰吾欲以共成天下之务,而其诚心实意之所在,以为不如是则无以济

其私而满其欲也。

呜呼,以若是之积染,以若是之心志,而又讲之以若 是之学术,宜其闻吾圣人之教,而视之以为赘疣枘凿;则其以良知为未

足,而谓圣人之学为无所用,亦其势有所必至矣!呜呼!士生斯世,而

尚何以求圣人之学乎?尚何以论圣人之学乎?士生斯世,而欲以为学者,

不亦劳苦而繁难乎?不亦拘滞而险艰乎?呜呼,可悲也已!所幸天理之

在人心,终有所不可泯,而良知之明,万古一日,则其闻吾拔本塞源之

论,必有恻然而悲,戚然而痛,愤然而起。沛然若决江河,而有所不可

御者矣。非夫豪杰之士,无所待而兴起者,于谁与望乎?

省俭之法文言文

骄恣

原文

七曰:亡国之主,必自骄,必自智,必轻物。自骄则简士,自智则专独,轻物则无备。无备召祸,专独位危,简士壅塞。欲无壅塞,必礼士;欲位无危,必得众;欲无召祸,必完备。三者,人君之大经也。晋厉公侈*,好听谗人,欲尽去其大臣而立其左右。胥童谓厉公曰:“必先杀三郄。族大多怨,去大族不逼。公曰:“诺。”乃使长鱼矫杀郄犨、郄锜、郄至于朝,而陈其尸。於是厉公游于匠丽氏,栾书、中行偃劫而幽之。诸侯莫之救,百姓莫之哀。三月而杀之。人主之患,患在知能害人,而不知害人之不当而反自及也。是何也?智短也。智短则不知化,不知化者举自危。魏武侯谋事而当,攘臂疾言於庭曰:“大夫之虑,莫如寡人矣!”立有间,再三言。李悝趋进曰:“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,有大功,退朝而有忧色。左右曰:‘王有大功,退朝而有忧色,敢问其说?’王曰:‘仲虺有言,不谷说之。曰:“诸侯之德,能自为取师者王,能自取友者存,其所择而莫如己者亡。”今以不谷之不肖也,群臣之谋又莫吾及也,我其亡乎!’”曰: “此霸王之所忧也,而君独伐之,其可乎!”武侯曰:“善。”人主之患也,不在於自少,而在於自多。自多则辞受,辞受则原竭。李悝可谓能谏其君矣,壹称而令武侯益知君人之道。齐宣王为大室,大益百亩,堂上三百户。以齐之大,具之三年而未能成。群臣莫敢谏王。春居问於宣王曰:“荆王释先王之礼乐,而乐为轻,敢问荆国为有主乎?”王曰:“为无主。”“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,敢问荆国为有臣乎?”王曰:“为无臣。”“今王为大室,其大益百亩,堂上三百户。以齐国之大,具之三年而弗能成。群臣莫敢谏,敢问王为有臣乎?”王曰:“为无臣。”春居曰:“臣请辟矣!”趋而出。王曰:“春子!春子!反!何谏寡人之晚也?寡人请今止之。”遽召掌书曰:“书之!寡人不肖,而好为大室。春子止寡人。”箴谏不可不熟。莫敢谏若,非弗欲也。春居之所以欲之与人同,其所以入之与人异。宣王微春居,几为天下笑矣。由是论之,失国之主,多如宣王,然患在乎无春居。故忠臣之谏者,亦从入之,不可不慎。此得失之本也。赵简子沈鸾徼於河,曰:“吾尝好声色矣,而鸾徼致之;吾尝好宫室台榭矣,而鸾徼为之;吾尝好良马善御矣,而鸾徼来之。今吾好士六年矣,而鸾徼未尝进一人也。是长吾过而绌善也。”故若简子者,能厚以理督责於其臣矣。以理督责於其臣,则人主可与为善,而不可与为非;可与为直,而不可与为枉。此三代之盛教。

译文

亡国的君主,必然骄傲自满,必然自以为聪明,必然轻视外物。骄傲自满就会傲视贤士,自以为聪明就会独断专行,看轻外物就会没有准备。没有准备就会召致祸患,独断专行君位就会危险,傲视贤士听闻就会闭塞。要想不闭塞,必须礼贤下士;要想君位不危险,必须得到众人辅佐,要想不召致祸患,必须准备齐全。这三条,是君主治理国家的最大原则。

晋厉公奢侈放纵,喜欢听信谗人之言,他想把他的大臣们都除掉,提拔他身迎的人为官。胥童对厉公说。“一定要先杀掉三个姓郄的。他们家族大,对公室有很多怨恨,除掉大家族,就不会威逼公室了。”厉公说;“好吧。”于是就派长鱼矫在朝廷上杀死了郄犨、郄锜、郄至,陈列他们的尸体示众。接着厉公到匠丽氏那里游乐,栾书,中行偃劫持并囚禁了他。诸侯们没有人援救他,百姓们没有几哀怜他。过了三个月,就把他杀死了。君主的弊病,在于只知道自己能危害别人,却不知道如果所害的人是不该害的反而会自己遭殃。这是为什么呢?这是因为智谋短浅啊。智谋短浅就不知道事物的变化,不知道事物变化的人一举一动都会危害自己。

魏武侯谋划事情总是很得当,有一次他在朝廷中捋袖伸臂大声说:“大夫们的谋虑,没有人赶得上我了。”只站了一会儿,这句话就说了好几遍。李悝快步走上前说:“从前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,成就了很大功业,退朝以后却面有忧色。身军官的人说:‘大王您成就了很大的功业,退朝以后却面有忧色,请问这是什幺原因?’庄王说:‘仲虺有话,我很喜欢。他税:“诸侯的品德,能为自己选取老师的,就会称王天下,能为自己选取朋友的,就会保存自身,所选取的人不如自己的,就会遭到灭亡。”如今凭着我这样不贤德,臣子们的谋划,又都赶不上我,我大概要灭亡了吧!’”李悝接着又说道:“这就是成就霸王之业的人所忧虑的,可是您却偏偏自夸,那怎么可以呢?”武侯说:“你说的好。”君主的弊病,不在于自己看轻自己,而在于自己看重自己。自己看重自己,那么该接受的意见就会加以拒绝。该接受的意见加以拒绝,那么进谏之路就堵塞了。李悝可以说是善于劝谏自己的君主了,他一劝谏,就让武侯更加懂得了当君主的原则。

齐宣王修建大宫室,规模之大超过了一百亩,堂上设置三百座门。凭着齐国选样的大国,修建了三年还没有能修建成。臣子们没有人敢劝阻齐王。春居向宣王说:“楚王抛弃了先王的礼乐,音乐因此变得轻浮了,请问楚国算是有贤明君主吗?”宣王说;“没有贤明君主。”春居说:“所谓的贤臣数以千计,却没有人敢劝谏,请问楚国算有贤臣吗?”宣壬说:“没有贤臣。”春居说:“如争您修建大富室,富室之大超过了一百亩,堂上设置三百座门。凭着齐国这样的大国,修建了三年仍不能够修建成。臣子们没有人敢劝阻,请问您算是有贤臣吗?”宣王说;“没有贤臣。”春居说:“我请您允许我离开吧!”说完就快步走出去。宣壬说;“春子!春子!回来,为什么这么晚才劝阻我呢?”赶紧召来记事的官员说,“写上,我不贤德,喜欢修建大官室。春子阻止了我。”对于劝谏,不可不认真考虑。不敢劝谏的人,并不是不想劝谏。春居想要做的跟别人相同,而他采用的劝谏的方法跟别人不一样。宣王如果没有春居,几乎要被天下人耻笑了。由此说来,亡国的君主,大都象宣王一样,然而他们的祸患在于没有春居那样的臣子。所以那些敢于劝谏的忠臣,也应顺势加以劝谏,这是不可不慎重对待的。这是成败的根本啊。

赵简子把鸾徼沉没到黄河里,说;“我曾经爱好音乐女色,鸾徼就给我弄来,我曾经爱好宫室台榭,鸾徼就给我修建,我曾经爱好良马好驭手,鸾徼就培我找来。如今我爱好贤士六年了,可鸾徼不曾举荐过一个人。这是助长我的过错、磨灭我的长处啊。”所以象简子这样的人,是能严格地依照原则审察责求自己的臣子了。对自己的臣子依照原则审察责求,那么就可以跟他一起为善,而不可以跟他一起为非,可跟他一起做正直的事,而不可以跟他一起做邪曲的事。这是夏商周三代的美好教化.

1. 省俭之法文言文翻译

省俭之法:

节省勤俭的方法。

贫士起居服食以及器皿房舍,宜省俭而雅洁。省俭之法,曰“就事论事”。余爱小饮,不喜多菜。芸为置一梅花盒:用二寸白磁深碟六只,中置一只,外置五只,用灰漆就,其形如梅花。底盖均起凹楞,盖之上有柄如花蒂。置之案头,如一朵墨梅覆桌;启盏视之,如菜装于瓣中。一盒六色,二三知己可以随意取食,食完再添。另做矮边圆盘一只,以便放杯箸酒壶之类,随处可摆,移掇亦便。即食物省俭之一端也。

贫穷的人 起居穿住 以及 所用所住,都应节省勤俭并且高雅洁净。节省勤俭的方法。可以叫做“就事论事”。我喜好浅酌,不喜欢吃太多的菜。曾经做过一个梅花盒:用六个二寸白瓷的深口碟子,中间放置一个,外围放置五个,用灰漆烤就成,它的形状类似梅花。底盖都是凹状,盖子上面有手柄像花蒂。将它放置在桌前,就如一朵墨色的梅花覆盖在桌上;打开盖子看,像菜装在花瓣中。一盒六种颜色,二三好友可以随意在里面取食物,吃完再添置。又制作了一个矮边的圆盘子,用来放置杯子筷子酒壶等物品,可以随处安放,方便移动。这些便是节省食物的一个方面了。

出处 ——清·沈复《浮生六记·闲情记趣》

2. 读书之法(文言文)的意思

原文:

读书之法

(宋)朱熹

大抵观书先须熟读,使其言皆若处于吾之口。继以精思,使其意

皆若处于吾之心,然后可以有得尔。至于文义有疑,众说纷错,

则亦虚心静虑,勿遽仓促取舍于其间。

字词注释:

1 读书之法:选自《读书之要》。

2 大抵:大概、大都。

3 皆:都。

4 以:用。

5 亦:也。

6 勿:不要。

7 遽:匆忙。

古文大意:

平时看书要先熟读,使得书上的话都像我自己说出来的一样。接着,就要用精读的方法,认真思考,使得书中的意思就像我自己想出来的一样,这样读书才会有收获。如若书中的意思有疑难的地方,或者解释有不同,就要虚心冷静的思考,不要匆忙地解释,决定取舍。

3. 啮镞之法文言文翻译

1. 隋末有昝(zǎn)君谟善射。闭目而射,应口而中,云志其目则中目,志其口则中口。有王灵智者学射于君谟,以为曲尽其妙,欲射杀君谟,独擅其美。君谟执一短刀,箭来辄截之。惟有一矢,君谟张口承之,遂啮其镝笑曰:“学射三年,未教汝啮镞法。”

2. 翻译——

隋朝末年有个叫昝君谟的人擅长射箭,闭着眼睛射箭,说射哪里就射中哪里,想射中眼睛就射中眼睛,想射中口就射中口。王灵智向谟学习射箭,自认为射箭的技术达到了精妙(的地步),想要射杀昝君谟,独自享受这种美誉。昝君谟握着一把短刀,有箭射来就砍断它。只有一支箭,昝君谟张口接住,竟然咬断了箭头,笑着说:“(你)学习射箭三年,幸好没教会你咬断箭头的方法。”

4. 强记之法文言文翻译

强记之法文言文翻译:

译文

叶奕绳曾经说强行记忆的方法:“我的性格非常愚钝。每读一本书,遇到喜欢的地方就进行摘录,摘录完以后,朗诵十多遍,贴在墙上,每天读的必定有十多段,少也有六七段。不看书的时候,闲走走,就走近墙壁,看黏在上面的摘录,每天三五次是常事,一定要达到烂熟,一字不遗的地步。墙壁粘满了,才拿下第一天粘上去的,收到竹箱里。等到再读书的时候,有摘录的,补贴到那个空白地方。随时收随时补,一年里面,一天也不闲着。一年之内,大约能有三千段。数年之后,箱子渐渐满了。看见那些看书每每力求多的人,稍微有了一点印象就不看了,稍微过一段时间,就成空腹,毫无学问,不如我虽然读的少,但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。”

5. 关于节约的文言文有哪些

训俭示康 司马光 吾本寒家,世以清白相承。

吾性不喜华靡,自为乳儿,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,辄羞赧弃去之。二十忝科名,闻喜宴独不戴花。

同年曰:「君赐不可违也。」乃簪一花。

平生衣取蔽寒,食取充腹;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,但顺吾性而已。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,吾心独以俭素为美。

人皆嗤吾固陋,吾不以为病。应之曰:孔子称「与其不逊也宁固」;又曰「以约失之者鲜矣」;又曰「士志于道,而耻恶衣恶食者,未足与议也。

」古人以俭为美德,今人乃以俭相诟病。嘻,异哉!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,走卒类士服,农夫蹑丝履。

吾记天圣中,先公为群牧判官,客至未尝不置酒,或三行五行,多不过七行。酒酤于市,果止于梨、栗、枣、柿之类;肴止于脯醢、菜羹,器用瓷漆。

当时士大夫家皆然,人不相非也。会数而礼勤,物薄而情厚。

近日士大夫家,酒非内法,果肴非远方珍异,食非多品,器皿非满案,不敢会宾友,常数月营聚,然后敢发书。苟或不然,人争非之,以为鄙吝。

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。嗟乎!风俗颓敝如是,居位者虽不能禁,忍助之乎!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,治居第于封丘门内,听事前仅容旋马,或言其太隘,公笑曰:「居第当传子孙,此为宰相听事诚隘,为太祝奉礼听事已宽矣。

」参政鲁公为谏官,真宗遣使急召之,得于酒家,既入,问其所来,以实对。上曰:「卿为清望官,奈何饮于酒肆?」对曰:「臣家贫,客至无器皿、肴、果,故就酒家觞之。

」上以无隐,益重之。张文节为相,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,所亲或规之曰:「公今受俸不少,而自奉若此。

公虽自信清约,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。公宜少从众。

」公叹曰:「吾今日之俸,虽举家锦衣玉食,何患不能?顾人之常情,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。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?身岂能常存?一旦异于今日,家人习奢已久,不能顿俭,必致失所。

岂若吾居位去位、身存身亡,常如一日乎?」呜呼!大贤之深谋远虑,岂庸人所及哉! 御孙曰:「俭,德之共也;侈,恶之大也。」共,同也,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。

夫俭则寡欲:君子寡欲,则不役于物,可以直道而行;小人寡欲,则能谨身节用,远罪丰家。故曰:「俭,德之共也。

」侈则多欲: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,枉道速祸;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,败家丧身;是以居官必贿,居乡必盗。故曰:「侈,恶之大也。

」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;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。季文子相三君,妾不衣帛,马不食粟,君子以为忠。

管仲镂簋朱纮、山?藻棁,孔子鄙其小器。公叔文子享卫灵公,史鳅知其及祸;及戍,果以富得罪出亡。

何曾日食万钱,至孙以骄溢倾家。石崇以奢靡夸人,卒以此死东市。

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,然以功业大,人莫之非,子孙习其家风,今多穷困。其余以俭立名,以侈自败者多矣,不可遍数,聊举数人以训汝。

汝非徒身当服行,当以训汝子孙,使知前辈之风俗云。 翻译: 我本来(出身在)贫寒的家庭,一代一代(都)以清白(的家风)相继承。

我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,从做婴儿(时起),长辈把饰有金银的华美的衣服加(在我身上),(我)总是害羞地扔掉它。二十(岁那年)忝列在(进士的)科名(之中),(参加)闻喜宴(时),只有(我)不戴花,同年说:“(花是)君王赐戴的,不能违反(不戴)。”

(我)才(在帽檐上)插上一枝花。(我)一向衣服(只)求抵御寒冷,食物(只)求饱肚子,也不敢(故意)穿肮脏破烂(的衣服)以违背世俗常情,(表示与一般人不同)求得名誉。

只是顺着我的本性(行事)罢了。 许多人都把奢侈浪费看作光荣,我心里独自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。

别人都讥笑我固执,不通达,我不以(此)为缺陷,回答他们说:“孔子说:‘与其骄傲,不如固执,不通达。’又说:‘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,(那是很)少的。

’又说:‘读书人有志于真理,却以吃得不好,穿得不好,(生活不如别人)为羞耻,(这种人是)不值得跟(他)谈论的。’古人把节俭作为美德,现在的人却因节俭而相讥议,(认为是)缺陷,嘻,(真)奇怪呀!” 近年风气尤其奢侈浪费,当差的大都(穿)士人的衣服,农夫穿丝织品作的鞋。

我记得天圣年间(我的)父亲作群牧司判官(时),客人来了未尝不摆设酒席,(但)有时斟(酒)三次,(有时)斟五次,最多不超过七次(就不斟了)。酒(是)向市上买的,水果限于梨、栗子、枣、柿子之类,下酒菜限于干肉、肉酱、菜汤,食具用瓷器和漆器。

当时士大夫人家都这样,人家(并)不讥笑非议。(那时)聚会次数多而礼意殷勤,食物少而感情深厚。

近来士大夫家庭,酒(如果)不是(照)宫内酿酒的方法(酿造的),水果、下酒菜(如果)不是远方的珍贵奇异之品,食物(如果)不是(很)多品种,食具(如果)不是(摆)满桌子,(就)不敢约会招待客人朋友。(为了约会招待)往往(先要用)几个月(的时间)准备,然后(才)敢发请柬。

如果有人不这样做,人们(都)争着非议他,认为(他)没有见过世面、舍不得花钱。因此不跟着习俗顺风倒的(人),(就)少了。

唉,风气败坏得像这样,居高位有权势的人虽然不能禁止,(难道能)忍心助长这种。

6. 啮镞之法文言文翻译

隋末有昝(zǎn)君谟善射。

闭目而射,应口而中,云志其目则中目,志其口则中口。有王灵智者学射于君谟,以为曲尽其妙,欲射杀君谟,独擅其美。

君谟执一短刀,箭来辄截之。惟有一矢,君谟张口承之,遂啮其镝笑曰:“学射三年,未教汝啮镞法。”

翻译—— 隋朝末年有个叫昝君谟的人擅长射箭,闭着眼睛射箭,说射哪里就射中哪里,想射中眼睛就射中眼睛,想射中口就射中口。王灵智向谟学习射箭,自认为射箭的技术达到了精妙(的地步),想要射杀昝君谟,独自享受这种美誉。

昝君谟握着一把短刀,有箭射来就砍断它。只有一支箭,昝君谟张口接住,竟然咬断了箭头,笑着说:“(你)学习射箭三年,幸好没教会你咬断箭头的方法。”

7. 王者之法文言文翻译

奉行王道的君主的法度:规定好赋税等级,管理好民众事务,管理好万物,这是用来养育亿万民众的。

对于农田,按收入的十分之一征税;对于关卡和集市,进行检查而不征税;对于山林湖堤,按时封闭和开放而不收税。考察土地的肥瘠来分别征税,区别道路的远近来收取贡品。

使财物、粮米流通,没有滞留积压;使各地互通有无来供给对方,四海之内就像一家人一样。所以近处的人不隐藏自己的才能,远处的人不厌恶奔走的劳苦,即使是幽远偏僻的国家,也无不乐于前来归附百听从役使。

这种君主叫做人民的师表。这就是奉行王道的君主所实行的法度。

8. 文言文 吾今威之法,法则以恩

吾今威之法,法则以恩

这个是诸葛亮与法正论治道时说的话.

法正曰:“昔高祖约法三章,黎民皆感其德.愿军师宽刑省法.以慰民望.”孔明曰:“君知其一、未知其二:秦用法暴虐,万民皆怨,故高祖以宽仁得之.今刘璋暗弱,德政不举,威刑不肃;君臣之道,渐以陵替.宠之以位,位极则残;顺之以恩,恩竭则慢.所以致弊,实由于此.吾今威之以法,法行则知恩;限之以爵,爵加则知荣.恩荣并济,上下有节.为治之道,于斯著矣.”

含义就是:我要是一直给你恩惠,恩惠用到了尽头不能再给予你,你就松懈啦;而我用法理约束你,再给你恩惠,你就会感恩.

摘自《百度·》

9. 戒奢崇俭 文言文原文及翻译

原文:

奢者富而不足,何如俭者贫而有余;能者劳而文化教育怨,何如拙者逸 而全真。

译文 :

奢侈无度的人财富再多也感到不够用,这怎么比得上虽然贫穷却生活节俭而感到满足的人呢;有才干的人假如由于心力交瘁而招致大众怨恨,哪里 比得上笨拙的人由于安闲无事而就能保全纯真本性。

注解 :

劳而府怨:劳苦而怨谤集身。逸而全真:安闲而能保全本性,本为道家语,因为道家把完美无缺的人 称为真人。

赏析:

任何事都是相对的,不以相对的观点看待事物往往会走向绝对,而把事物固定化,一成不变。像钱财于现代生活,不可或缺但以之为生活的全部就 走向了极端。生活奢侈的人,无论有多少财产,到头来也都挥霍精光,表面 看来他好像很快乐,其实他内心常感不满足,因为他的财产越多欲望越强, 可见人的欲望有如永远填不满的沟整。反之一个生活节俭的人,他们平日能 量入为出,虽然并非富有,但是在金钱上从来没有感到不足,因此在欲望上 也就没有非分之想,平平安安过个极快乐的日子。生活上要有知足感,工作 中要讲究方法。不能因为自己有多方面的才能便事必亲躬,处处亲劳,结果 可能会招致怨恨还办不好事情。对于一般人而言,能而劳,可能就压抑了别 人的才能,使别人无从表现:如果是当权者,其能不应表现在自己如何亲为 上,而在于怎样组织、管理,使每个人都可显其所能。而且,任何矛盾的出 现是因为事做了,局面活了,矛盾便开始出现了;一潭死水时人们心意相对 稳定。那么谁做谁就成了矛盾中心,不集怨而何?闲者置身局外当然会有时 间去评头论足了。所以能应是相对的,个人的能不可能包容大家的能。做事 前理应先看看想想。

本文来自作者[邵啸喆]投稿,不代表碧途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.nbtudor.com/nbtu/10642.html

(21)
邵啸喆的头像邵啸喆签约作者

文章推荐

发表回复

作者才能评论

评论列表(3条)

  • 邵啸喆的头像
    邵啸喆 2025年10月09日

    我是碧途号的签约作者“邵啸喆”

  • 邵啸喆
    邵啸喆 2025年10月09日

    本文概览:1. 关于语文古文,"精神"一词在文言文中什么意思 "精神" jīng shén (1) 指意识、思维、神志等 精神为之。——汉· 王充《论衡·订鬼篇》 (2) 又...

  • 邵啸喆
    用户100905 2025年10月09日

    文章不错《精神文言文什么意思》内容很有帮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