谢: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(动:道歉)
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,至鸿门,谢曰(动:表示歉意,道歉)
哙拜谢,起,立而饮之。(动:表示感谢)
乃令张良留谢(动:告辞,致歉)
张良入谢,曰:“沛公不胜杯杓,不能辞。(动:致歉--愚以为此处不应有告辞之义,因入见本就为告辞)
故:故听之(所以)
君安与项伯有故(交情)
故幸来告良(所以)
故遣将守关者(……的原因)
且:且为之奈何(将)
若属皆且为所虏(将,将要)
臣死且不避(尚且……何况……)
于: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(表对像:对)
贪于财货(表对像:对)
长于臣(表比较:比)
于是项伯复夜去(在……的情况下,maybe 跟今天的“于是”有相通之处)
得复见将军于此(表地点:在……(这里))
因击沛公于坐(表地点:在……(座位)上)
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(在……的情况下,maybe 跟今天的“于是”有相通之处)
樊哙覆其盾于地(表地点:在……(地上))
于是遂去(在……的情况下(其实可不译))
之:珍宝尽有之(音节助词,不译)
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(动:到)
为之奈何(代词,指这件事)
故听之/臣活之/吾得兄事之/今人有大功而击之/不如因善遇之/举所佩玉玦 以示之者三/杀之/之之之……(代词,他)
与之同命(代词,指沛公)
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(结构助词,的)
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(代词,指关中)
----兄弟啊,你这可快让我译得吐血了……我不该接这活的……不该接这活的……特别是“之”……可真让我快吐血了,很多都是一个意思,代词,我特讨厌做相同的事,所以就只拣不同意思的译了。学文言文要多看多翻词典,只有学进去了,你会知道很多东西的
还有,分数……实在有点那个……
翻译:
班固字孟坚,九岁时能着文诵诗,长大后,就博览古籍,诸子百家的言论,没有不刨根究底的。(他)性情温和宽容,不因为自己的才能而高人一等,许多儒生因此而仰慕他。永平初年,东平王刘苍任用亲戚为骠骑将军辅佐政务,打开东阁之门,广纳英雄。当时班固只有二十岁左右,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,推荐了桓梁、晋冯几位贤士,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。
父亲班彪去世,(班固)回到家乡。班固以为班彪先前继《史记》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备,于是潜心精思,研究史料,想成就父亲的事业。不久有人上书给显宗皇帝,告班固私自改作国史,有诏书下至郡署,收捕班固系押在京兆狱中,又把班固家中的史书全部取来。班固的弟弟班超恐怕班固被郡署考逼,而不能自我表白,于是急驰至京都赴皇宫向皇上上书,得到皇帝的召见。(班超)全面细致地说明了班固所着书的内容意义,而(这时)郡府也把班固所写之书呈上。显宗(阅后)甚感惊奇,召班固到校书部工作,任命为兰台史令。皇帝又命令他继续往下写,完成先前所着之书。
班固自从任郎官后,便渐渐被皇帝所亲近。当时京都正修建宫殿,修缮城墙,疏通护城河。可是关中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们还希望朝廷迁都至长安。(班固)于是上了《两都赋》,赋中盛赞东都洛阳规模建制之美,以此回击主张西迁者不符合实际的、浮夸的论调。
当时北单于派遣使者来纳贡,要求和汉和亲,皇帝下诏讯问众官。参与议论的人,有人认为“匈奴是多变善诈之国,没有归向汉朝之心,不能答应匈奴的要求。”班固发表议论说:“汉朝建立以来,历经数世,经历多年,总是和夷狄有兵戈纠缠,尤其是曾侍奉匈奴。安抚抵御的途径也不一样,或者行文道来与他们和好,或者用武力来征伐他们,或者以谦卑的态度来迁就他们,或者使他们臣服然后招徕他们。虽然屈申没有定规,所凭借的只是时势不同,但是从来没有拒绝放弃,不和他们打交道的。匈奴使者来两次,然后我们派使者去一次,(这样)既向他们表明了我汉朝持旨在于忠信,而且又让他们知道圣朝礼义是有常规的。拒绝他们,(我)不知道这样做的利(在哪里),和他们打交道(我)也未听说它有什么害处。假设匈奴逐渐强大,能够发动战乱了,在那时再想同他们交好来往,将怎么来得及呢?不如趁现在就对他们施以恩惠,这才是兼顾了眼前和长远的计策。”
班固后来因母丧而辞去官职,永元初年,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,用班固为中护军,参加议论军事。北单于听说汉朝军队出征,派遣使臣在居延塞议和,想重修呼韩邪单于与汉朝友好的事,去朝见汉朝天子,请汉派大使。窦宪北上,派遣班固摄行中郎将事,率领数百骑兵和匈奴使者都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。正赶上南匈奴攻破北庭,班固抵达私渠海,闻听匈奴内部发生骚乱,便返回了。等到窦宪破败时,班固受连坐而被免官。
班固不教育诸子,他的子孙们多不遵守法度,让官吏很苦恼。当初,洛阳令种兢曾在街上行进,班固家的奴仆冒犯种兢的车马,吏卒吆喝槌打了奴仆,奴仆醉酒谩骂,种兢大怒,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,心中记下仇恨。等到窦氏家族及门下宾客都被逮捕拷问之时,洛阳令种兢趁此机会逮捕关押了班固,致使班固最终死在狱中。
练习题
固字孟坚,年九岁,能属文诵诗赋。及长,遂博贯载籍;九流百家之言,无不穷究。性宽和容从,不以才能高人,诸儒以此慕之。永平初,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,开东阁①,延英雄。时固始弱冠,奏记说苍,荐桓梁、晋冯诸人,苍纳之。
父彪卒,归乡里。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,乃潜精研思,欲就其业。既而有人上书显宗,告固私改作国史者。有诏下郡,收固系京兆狱。尽取其家书。固弟超恐固为郡所覆考,不能自明,乃驰诣阙上书。得召见,具言固所著述意,而郡亦上其书。显宗甚奇之,召诣校书部,除兰台令史。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。
自为郎后,遂见亲近。时京师修起宫室,浚缮城隍,而关中耆老犹望朝廷西顾②。乃上《两都赋》,盛称洛邑制度之美,以折西宾*侈之论。
时北单于遣使贡献,求欲和亲,诏问群僚。议者或以为“匈奴变诈之国,无内向之内,不可”。固议曰:“汉兴已来,临世历年,兵缠夷狄,尤事匈奴。绥御之方,其涂不一,或修文以和之,或用武以征之,或卑下以就之,或臣服而致之。虽屈中无常,所因时异,然未有拒绝弃放,不与交接者也。虏命名再来,然后一往,既明中国主在忠信,且知圣朝礼义有常,绝之未知其利,通之不闻其害。设后北虏稍强,能为风尘,方复求为交通,将何所及?不若因今施惠,为策近长。”
固后以母丧去官。永元初,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,以固为中护军,与参议。北单于闻汉
军出,遣使款居延塞,欲修呼韩邪故事,朝见天子,请大使。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,将数百
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。会南匈奴掩破北庭,固至私渠海,闻虏中乱,引还。及窦宪败,
固先坐免官。
固不教学诸予,诸子多不遵法度,吏人苦之。初,洛阳令种兢尝行,固奴干其车骑,吏椎呼之,奴醉骂,兢大怒,畏宪不敢发,心衔之。及窦氏宾客皆逮考,兢因此捕系固,遂死狱中。
(取材于《后汉书·班固传》,有删改)
注释①东阁:招待宾客的地方。②西顾:指近都长安。
1.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,不正确的一项是 ( )
A.召诣校书部,除兰台令史 除:铲除
B.绥御之方,其涂不一 涂:通“途”
C.方复求为交通 交通: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
D.固奴干其车骑 干:冲撞、冒犯
2.下列各组句子中,加点的词意义、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( )
A.告固私改作国史者 为天下笑者,何也
B.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 必能使行阵和睦,优劣得所
C.绝之未知其利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
D.兢因此捕系固 不如因善遇之
3.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,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( )
A.乃驰诣阙上书,(班超)得召见
B.(班固)自为郎后,遂见亲近
C.时北单于遣使贡献,求欲和亲,(北单于)诏问群僚
D.畏宪不敢发,(种兢)心衔之
4.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 ( )
A.班固性情谦和,年少有才,博学多知,善写文章,受人景仰。
B.班固子继父业,私续“前史”,虽经坎坷,终成前所著书。
C.班固富有远见,遇事能够权衡利弊,善于进谏,以理服人。
D.班固因连坐被免官,后得平反昭雪,终因家奴连累死在狱中
本文来自作者[元雪]投稿,不代表碧途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.nbtudor.com/nbtu/10274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碧途号的签约作者“元雪”
本文概览:谢: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(动:道歉)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,至鸿门,谢曰(动:表示歉意,道歉) 哙拜谢,起,立而饮之。(动:表示感谢) 乃令张良留谢(动...
文章不错《谢、故、且、于、之在鸿门宴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》内容很有帮助